中医的养生要诀之一
据《黄帝内经》,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。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一表现就是春、夏、秋、冬——春温、夏热、秋凉、冬寒,构成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的规律。地球上什么地方最适合人的生存?不管是北极还是南极,它有阴就没有阳,半年白天就有半年的黑夜,所以不适合人类生存,而温带有阴阳交替,使得住在温带的人大脑沟回在涨起来、缩回去的过程中越变越深,所以温带是最适宜人生存的地方。
春生、夏长,秋收、冬藏为四时,顺四时为养生的第一条,顺四时则生,逆四时则亡。我们人就像外面的落叶一样,春天树要发芽了,它所有的营养就要从根部向枝干调动,它的力量是从内部向外走,而外面又给了它一个阻力。所以中医学讲,春天的脉是弦脉。什么叫弦脉呢?那就是里面的力量要向外面走,而外面还没有准备好条件,所以春天的脉一按就是弦脉跟那个刚发芽的芽尖一样。到了夏天,树叶非常繁茂了,因为所有的营养都从根部调动起来了,集中到枝叶上去。人也一样,春天人的气血从内脏向四肢调动。到了夏天,所有的气血都调动到外面去了,而内里是空虚的。所以夏天容易闹肚子。原因不完全是细菌和病毒,因为你的阳气都跑到外面来了,里面是最虚弱的。中医说虚之处必是致病之所。秋风一起,人的气血开始从外面向里面走。到了冬天,人的气血都藏到里面了,而外面不足,就容易外感了。
很多上海人相信吃膏滋药,为什么膏滋药是冬天吃而不是夏天吃?因为夏天你的气血都跑到外面去了,内里是空的,别说是吃膏滋药了,就是多吃点涮羊肉都受不了,而冬天你的气血都藏到里面去了,那时你用一点补气益血的药像阿胶呀、熟地呀、吃下去能够运化,这种运化也是为你明年春天做准备,就像树要进行冬灌一样。人法自然,人顺四时,其实就是顺应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的规律来养生。北京的老百姓有一句话:“夏天不热,冬天不冷,迟早要做病。”它含有深刻的中医学的哲理,夏天人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,天热出汗把你秋冬代谢多余的物质都随着汗液由毛孔排出去了。你一呼一吸时,身上的皮肤毛孔也在呼吸,所以说肺主皮毛。可我们每到夏天,唯恐空调开的不大,屋里是空调,汽车里也是空调,以为呆在空调里面是最好的。其实夏天人的汗毛孔是开放着的,这种开放是为了适应自然的环境,它调整体能,把体内的代谢产物由汗腺排出去。而你如果非不让它排出去的话,那它不就留在你的体内做病吗?冬天,天地都是闭藏的,你的气血也都藏到内部去了,身上的毛孔应该是关闭的,如果你把空调开到三十多度,冬天本不应该出那么多的汗,你老让它出汗,汗血是同源的,“夺血者无汗,夺汗者无血”这是《伤寒论》中的原话。该闭藏的时候没有很好的闭藏,该打开的时候你不让它打开,你不得代谢病谁得?
以前住平房时,我不敢安空调,我说最好的降温手段是扇子,它可以小大由之,但要住到高楼上时那可不行,因为它没有地气了,那就得用空调。用空调不要怕费电,一定要把窗子打开一点,让它有自然风。
春夏养阳 秋冬养成阴
顺四时,就是要按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来调整自己的生活。中医说,春气和肝相通,肝是干嘛的呢?肝体阴而用阳,它是你调动气血的重要脏器。到春天来临时,气血要从里向外走,主要功能在肝。所以我劝大家春天的时候多吃点乌鸡白凤丸。为什么?一方面养肝阴,一方面行肝气,助于它的生发。
到了夏天,天气特别热的时候要吃点儿人参生脉饮。中医认为,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生脉饮是由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制成,这是著名医家孙思邈的方子,他用这个方子治暑热,在暑热的季节里用生脉饮,是因为你的阳气都跑到外面去了,内里的阳气不足,所以用人参补气,汗出的太多了,他用五味子收敛,敛心气;天气太热,汗出的太多会伤阴津,所以又用麦冬养阴。夏天来的时候,老人可以吃一点生脉饮。
秋风一起,它和肺气相通,肺是主闭藏的,宣发与肃降。这时候你要让气血能跟着季节往里走,要用一点秋梨膏。秋梨,梨得金气最重,开的花是白的,结的果是在秋天。用一点秋梨膏你就不会在秋天到来时由于肺气不降生而咳嗽。
冬天和肾气相通,男同志重在补肾,比如说六味地黄丸、桂附八味丸都可以用。女同志则以补血为主,冬天可以吃些阿胶、大枣核桃仁之类的滋膏药。顺四时而生,一方面要求我们调整自身的生活,让它顺应四时的规律;另一方面尤其是中老年人,可以适当用些药来按照季节调养身体,这样就可以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。
中医养生要要诀二 节饮食
我上世纪80年代来过上海,这次来到上海呢,哪儿都不认识了。我们的经济在迅速发展,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,造成了现在的代谢性疾病——即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高血脂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疾病。《黄帝内经》里讲,:“膏梁之变,足生大丁。”在中国古代,糖尿病是宫庭及富贵人家最容易得的病。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平常百姓家”现在呢,大家都这么吃。
鱼生火 肉生痰
中国人的饮食是用筷子,原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。《黄帝内经》里讲,五谷为养、五果为住、五畜为盈。畜就是猪肉、羊肉。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:“60岁以后的人如果说体力不行了可以吃点肉。”那就说明我们的祖先在过去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,这是几千年遗传基因的结果。西方的医学不是!西方人一手拿刀,一手拿叉,从他们的祖先开始就是吃肉的,老吃肉就要喝水,因为‘鱼生火,肉生痰’身体里热太多了就要喝水,他们的生活习惯是不一样的,但是现在很多中国人都变成了好食肉者,老年人还好一点,因为他的胃口差了不敢多吃。很多五十多岁四十多岁的小时候饿着,改革后吃饱了,当了官以后吃好了,于是就吃成了高血压、高血脂,而且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。由于你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纤维性食物的肚子去对付那些牛排、鸡腿你不得营养过剩性代谢病才怪呢!
代谢缓慢晚上要少吃
我可以这么说,男同志以阳气为主,它的数是偶数,是8。女同志以阴为主,她的数是奇数,是7。《黄帝内经》里说:“女同志每7年转一圈,28岁是女同志的巅峰年龄,28岁以前一直向上走,过了28岁就向下走了。35岁阳明脉衰,再美的女同志皱纹也开始出来了;男同志以阳气为主,很多女赎对我说,我们真倒霉,男同志老的慢,因为他们是8年转一圈,你们女士7年转一圈,女的28岁相当于男同志32岁。男同志的巅峰年龄是32岁,过了32岁就要发福,其实是代谢慢了,体内积存的东西多了,看似发福,不是个好现像。男志过了32岁,女人过了28岁这时候就要注意了,早上中午要吃的好一点,晚上则要尽量少吃,因为代谢的缓慢主要是在晚上。
人和自然界是个统一的整体,早上太阳一出来,天地的阳气都在升华中,那时候你的脏腑功能也处于旺盛状态,你这时吃的好一点没有关系,到了晚上太阳下山了,外面一片阴寒之气,阳气没有了,你吃进去的东西,运化不了,那你不发胖谁发胖?晚上的饭清淡点有好处,老年人尤其如此。老年人和年青人在一起的时候,这当爸妈的都心疼一下代,第天早上、中午吃剩饭,晚上则做一大锅。大家吃的是很高兴,可苦了老头和老太太啦。晚上不吃不行,吃了又消化不了,我们经常在临床上看到半夜时有很多老年人被送了过来。为什么呀?大多数是头天晚上儿女回来了,尤其是过节前,这一高兴,于是就做了不少好吃的,可老年人的胃肠道已经很衰弱了,再吃了一些不该吃的东西,于是就发病了。中医说:“喜则气散”这一高兴他的心气就散了,再加上晚上吃多了,脾胃的负担加重了,脾胃属土,心属火,心和脾胃之间是母亲和儿子的关系。如果儿子这儿的负担一重,子盗母气,就从母亲那儿借力气,那一借力气,心就嘣嘣的跳了起来,上医院了。所以在那种情况下,老年人要按照老年人的生活规律,应该在傍晚五六点钟做点饭自己先吃,儿女们爱吃什么好的,那归他们自己管,千万不要和他们一起大吃。
![]() |
![]() |